
莫迪预言即将成真? 9月底的东京街头,日本民众举着“拒绝外来竞争”的标语牌穿行在涩谷路口。 嘴里喊着不要让“咖喱味淹没东京”,“不要重蹈欧洲覆辙”! 而同一时间,俄罗斯的劳动力缺口也已经被印度盯上。 印度移民这股浪潮,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席卷全球。
咖喱味飘向全世界 印度移民的足迹早已遍布世界角落,只是最近两年的规模格外惊人。 在加拿大多伦多,16米高的印度教“猴神”哈奴曼神像矗立在社区中心,远远就能闻到街头咖喱餐馆飘出的浓郁香气。 当地博主去年夏天拍的视频里,湖边沙滩上散落着一个个浅坑,配文“天然猫砂盆”的吐槽瞬间引爆热搜,评论区里全是对公共卫生的抱怨。 截至今年8月,加拿大的印度裔人口已经突破500万,占总人口的12%,和美国黑人的占比只差一个百分点。
印度移民之所以能在全球快速扩张,原因还是在于,很多国家正面临劳动力的“用人荒”,而日本的情况最为紧迫。 今年上半年,日本出生人口只有33.9万,死亡人数却高达83.7万,算下来每出生1个孩子,就有2.5人离世。 照这个速度,一年消失的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。 走在日本街头,很容易发现老龄化带来的痕迹。 便利店收银台后坐着头发花白的六旬老人,夜班出租车司机大多是退休人员,连养老院的护工都可能比老人年纪还大。
工厂里的生产线因为缺年轻人常常开不满负荷,医院的护士岗位空缺了近十万个。 整个社会像台老化的机器,每个零件都在发出“缺油”的呻吟。 正是这种困境,让日本政府下定决心“押国运”。 今年8月,石破茂公开表示,要通过50万人的交流计划填补劳动力缺口,重点引进印度的IT和工程人才。
但这个计划立刻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弹,除了东京,北海道、大阪等地都出现了抗议游行。 网友制作的“未来日本街景”图片在社交平台疯传:神道教神社旁立起了印度教神像,地铁站里飘着咖喱味,配文写着“莫迪的预言要成真了”。 莫迪早年那句“让全世界每个家庭餐桌都有印度食物”的话,曾经被当成笑话听。 现在再看,这句话更像一个正在实现的目标。 继欧美和日本之后,印度又把目光投向了劳动力缺口巨大的俄罗斯。
俄罗斯被印度“占领” 俄罗斯的劳动力短缺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。 根据俄罗斯劳动部的预测,到2030年该国的劳动力缺口将达到310万,相当于现有劳动力总人口的4%。 而印度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。 10月初,基肖尔在喀山论坛上明确表示,特伦甘纳邦已经开始针对性培训,重点就是俄罗斯急需的航空航天、制造业和“工业4.0”领域技能。
邦政府还专门开设了俄语课程,教室里坐满了正在练习“您好”“谢谢”的工人,黑板上写满了机械术语的俄文翻译。 俄罗斯企业已经开始试水。 莫斯科的一家开发商今年3月启动了雇佣印度建筑工人的试点计划,虽然因为语言不通和生活习惯差异遇到不少麻烦,但还是坚持了下来。 圣彼得堡的数据显示,去年一年就有超过4000名印度移民申请工作。
而印度之所以能在俄罗斯获得机会,还得益于自身的输出经验。 这些年,印度已经向33个国家输送了蓝领劳动力,中东的建筑工地上,印度工人的黄色安全帽几乎成了标配。 俄罗印度分行的首席执行官也帮着“背书”,说现在越来越多国家认可印度工人的资质,过去一年赴俄的印度工人就增长了10倍,达到4万人。 但印度移民带来的问题,同样值得警惕。
移民率—双刃剑 加拿大的例子就在眼前:圣克莱尔学院近200名印度学生集体挂科后,不去反思学业问题,反而静坐抗议说遭遇“种族歧视”。 爱德华王子岛的留学生以“绝食”要求延长工签,却被拍到偷偷去咖啡店吃饭。 这些事情积累的不满,最终让加拿大政府收紧了政策,今年第一季度对印度学生的学签发放量骤降31%,拒签率高达80%。
美国也开始采取行动,把H-1B签证费暴涨了66倍,直接瞄准了曾经垄断70%配额的印度IT从业者。 移民部长马克米勒的话或许说出了很多国家的心声:“社会承载力已触顶。” 其实没有哪个国家真心拒绝移民,关键在于“平衡”。 日本需要劳动力,但不想看到本土文化被稀释;俄罗斯急需技术工人,却担心移民带来的安全隐患。
加拿大曾靠国际教育拉动经济,最终却被资源挤兑逼到政策转向。 印度移民率高,固然体现了其人口优势和国际竞争力。 但当移民变成“文化替代”而非“融合”,变成“资源索取”而非“贡献”时,就容易引发对立。
结语 莫迪的“预言”或许还会继续发酵,印度移民的足迹可能会出现在更多国家的街头。 但这场全球移民浪潮最终会走向何方,取决于每个国家能否找到“需要劳动力”和“保护本土根基”的平衡点。 毕竟,真正健康的移民关系,应该是双赢的互助,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“温柔侵略”。 当咖喱味飘向世界的时候,更需要飘来的是尊重与融合,而不是矛盾与冲突。
领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